首都师范大学校园一卡通
文章出处:http://www.nexussmartsolutions.com 作者:李志茵 人气: 发表时间:2008年09月10日
9月1日凌晨5时,首都师范大学新生入学报道现场,离上班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接待学生的准备工作。在这里,他们将为新入学的几千名学生发放校园卡。
领到校园卡之后,新生们就成了“数字学生”,融入首都师范大学这个“数字校园”……
“这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11月9日,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信息部主任李亚文对《中国教育网络》说。
“一个中心、六条线,一个防护体系”
2002年7月,首都师大成立数字校园建设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原来的以网络基础建设为主转向以信息与资源建设为主。信息部开始探讨“数字管理空间”的概念,认为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管理空间的建立过程。数字管理空间的建立不仅仅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活动。如:建立对应于各个管理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改造学校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极大地促进学校对信息的产生、交流、扩散和传输的有序化与高效化。学校“数字管理空间”的建设以“一个中心,六条线,一个防护体系”为建设模型。
首都师大“数字管理空间”的建设可分为四个层面:管理层、应用层、数据层和技术层。
“六条线”指管理层面的建设,通过对我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分析,将学校的管理业务归纳为6条业务总线,即:行政、财务、人力、教学、科研、资产。每条总线上流动着与主要业务相关的信息流,简称为“六条线”。
“一个中心” 指数据层面的建设,是将数字管理空间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元化数据库,称之为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学校共享的数据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具有信息交换枢纽的作用。数据中心使学校的各个部门有序地协同工作,克服了“信息孤岛”的弊端;同时也是学校重要数据对外发布的唯一出口,以保证学校数据的唯一性,对学校的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术层面的“一个防护体系”,指保障数字管理空间正常、有序运转的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信息传输安全、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等。防护体系负责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对内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进行监控。
应用服务层,是“数字管理空间”对外的窗口,它一方面负责将空间中的信息资源以主题数据库的方式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根据数据中心的要求收集、整理基层数据,为数据中心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校园”成为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首都师大在其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数字管理空间”的提出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问题迎刃而解,将原有管理信息系统对静态数据的管理提升到对动态信息流动的管理,强调了学校管理业务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将过去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关注焦点从建设阶段扩展到运行维护阶段,将系统的使用率,以及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引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窥一斑而知全豹
2004年11月底,首都师大校园卡工程开始招标建设,2005年1月份正式启动。
“校园卡看上去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但它实际上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缩影,它检验了学校管理的规范程度,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李亚文在谈到首都师大为什么能够顺利率先实施“一卡通”工程时,深有感触地说出一句话:我们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首都师大“一卡通”建设的时机抓得非常及时。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一卡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对信息化不再陌生、不再猜疑,很容易接受这一新的学习、工作助手。02年7月,首都师大成立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经过两年的建设,为 “一卡通”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应用基础。学校03年迎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数字迎评”系统的实施加快了学校信息建设的步伐,为“一卡通”工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首都师大“一卡通”建设是学校发展优势与信息化优势的完美结合。首都师大作为北京市属的重点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高速的发展要求管理水平同步提高,从而激发了学校管理部门对“一卡通”系统的迫切需求。首都师大信息化建设从管理体制的形式上属于高度集中,从而使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统一规划、集中布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是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环境,对消除学校各部门发展不平衡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共同提高。“一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是首都师大蓬勃发展与先进技术融合后产生的一道亮丽彩虹。
首都师大“一卡通”建设是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卡通”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没有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工程很难顺利实施。而在首都师大,以大局为重,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建设是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一卡通”的全面启用,充分说明了首都师大的凝聚力。
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管理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提升。从首都师大“一卡通”建设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过去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时学生需要拿着“转单”到各个部门办理手续,各单位独立处理学生相关信息。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多跑许多冤枉路,使各工作人员重复地处理相同的信息。“一卡通”工程启用以后,实施了“数字迎新”和“数字离校”,在管理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1. 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如:取消了新生现场填写、领取学生证的环节;取消了现场购买饭卡、澡票的环节;取消了入校之后办理图书证的环节等等。
2. 有效监控管理,避免工作疏漏。如:新生报到情况,传统的方式很难及时统计,现场处理,“数字迎新系统”随时可以进行查询;学生离校前,是否有借书未还、欠费等情况在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时常常会有疏漏,启用校园卡以后,通过“数字离校”进行了有效监控与控制。
3. 个性化信息处理,提供优质服务。如:北京的新生入学时,不用办理户籍手续;已经通过网络完成缴费的新生,不用到财务处去排队等。在校生毕业生时,通过校园卡自助办理离校手续,不受各部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的限制。如果没有借书、没有欠费、不用转户口,可以少跑许多路程,直接用校园卡办理离校手续。
4. 共享信息资源,减少重复劳动。“数字迎新”系统处理后的信息直接发放给学校的“综合教务”、户籍管理、图书馆等,对学生进行在校管理;“综合教务”系统将通过了毕业审核的学生信息,传送给“数字离校”系统,避免了人工处理数据而产生的错误。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首都师大“一卡通”的启用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建设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同时也在促进学校的管理模式的变革,规范学校的管理。同样,陈旧的管理模式如果因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而对其进行排斥、回避、疏远,也会使信息化建设裹足不前。没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不以信息化方式进行思维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究会被社会抛弃。由此看来,信息化建设在给学校管理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阵痛。
有米才有巧妇
首都师大管理信息化建设一直坚持的思路是:“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数据为基础,工作流程为载体,需要制度与技术共同保障的长期艰苦的工作,其中管理机制的变革是建设的关键。”为此,首都师大踏踏实实地从积累数据做起,不急功近利,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重视制定信息标准,特别强调了信息传递的规范和用户的行为规范。
我们常把信息化建设比喻成高速公路的建设,在铺路、造车工作告一段落后,人们便会呼吁“车上缺货”、“急需交通规则”等。而货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修路长,新的规章制度改变固有的习惯也需要一个过程,等货物备齐后,又会有路坏车旧的可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都师大提出新的建设方案:“先定规则备货物,定好方向再修路,学完交规来购车,万事俱备上高速。”所以,积累、保护数据资源成为首都师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虽然此项工作枯燥、费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首都师大还是以极大的勇气和耐心做好这项工作。
有米才有巧妇,几年的数据积累,使首都师大在“一卡通”、“数字迎评”等系统建设中以雄厚的实力赢得了时间,赢得了赞誉。
“教育信息化,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信息化。先进的教育手段,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传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需要适应新的角色,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骤然增加,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将逐渐从庞杂转向简约;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更强调规范与合作,要求人们的工作态度从主观、模糊、缓慢、独立,转变为客观、准确、快速、协同。由此看来,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思维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化,也应该纳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化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李亚文感慨地说。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