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打造智慧校园,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文章出处:http://www.nexussmartsolutions.com 作者: 人气: 发表时间:2022年04月08日
学校教室以学科来划分,不再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课程,走班到专业教室学习;以书院制打造由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动社区;大多数课程都能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这些看起来高度自由化的学校场景展示的并非大学生活,而是北大附中近些年来瞄准素质教育理念开展的创新与变革,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自主的成长。
不过让学生自由发展并不意味着缺少校园管理,而是将管理转型,从传统的将40个人转化成1个人的管理,转型为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精准规划,在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下,拓展老师的教学能力与范围,在关键环节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加细致精准的指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在智慧校园平台上留下的一系列数字化轨迹,老师就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近况,从而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反馈与建议,匹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近日,北大附中校长助理刘慈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每一分钟都很充实,让每个学生都更加快乐、健康、全面地成长,而打造智慧校园目的是为学校管理者、老师配备一个助手,来个性化地解决学生成长中的诸多问题,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
北大附中校长助理 刘慈航
打造智慧校园需要循序渐进
近些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各行各业深入应用,并带来了切实可见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行业也迫切需要以此为契机,用数字化手段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进行彻底的改造,营造出更加智慧化、个性化的新学习环境。
不过数字化转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教育行业更是如此。据刘慈航介绍,北大附中的智慧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持续优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任务。
从2009年起,北大附中开始尝试开展初步的数字化建设,以期借助一些信息化工具为校园管理中的各个基础环节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先做到老师和学校“心中有数”。全体师生的真实情况如何,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有多少,学生的完成度怎么样、评价如何,在数字化手段的助力下学校得以轻松掌握这些信息。“以往的教学管理是不留痕的,是不可查的,靠间接的汇报也不一定是最真实的一手信息。”刘慈航提到。
当数字化建设有了基础的布局后,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着手探讨如何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2012年开始,受到“翻转课堂”思路的启发,北大附中开始引入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是将家庭和教室的传统角色进行了“翻转”,要求学生在家提前预习内容,基于此,老师在学校能够根据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来有效组织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这种方式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向因材施教的方向不断靠近。“老师要在课前将学习任务与资源提前分发给学生,掌握学生完成度的反馈后,再来组织和设计课堂活动,这个分发、采集和汇总分析的过程没有数字化工具的帮助是不能实现的。”刘慈航表示。
如今北大附中的数字化进程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前期的建设和新的模式让学校拥有了大量的数据沉淀,现在需要再来以数据为基础进行新的总结和洞察,来验证新模式的效果,启发后续的管理优化迭代,比如如何通过每个学生的数字化轨迹对其个人情况进行完整的呈现。”在刘慈航看来,以往老师对学生给出评价主要依赖个人经验,或者由一位老师、一位班主任来汇总,这当中可能存在片面和主观的问题,现在如果能通过观察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留下的痕迹,看到所有与学生行为有关的信息,他的出勤、作业完成、活动参与,相互印证、综合研判后,老师就能对照学生的个人长期目标及当下近况给出更加全面、实用的建议,就像医生需要结合X光片、化验结果、问诊等信息来给出结论一样,有效性提高的同时,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认可老师做到了全面的了解,也从而真正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
将数字技术落到实处需要深度融合与理解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但技术思维与教育思维并不能够天然地融合。刘慈航认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数字化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技术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技术架构能力,更要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着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为此,北大附中一方面要求集团内部的研发人员跟老师们一起参与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中去,补好教育这堂课。“他们的技术能力可能不是最顶端的,但是他们在学校里面有了更多接触教育一线的机会,更容易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刘慈航提到。
与此同时,一些外部的技术力量也开始被引入进来,他们同样需要深入具体的教学场景,以“驻校工程师”的身份去理解教学中真正的“痛点”。如果不去亲身观察、感受,最终做出来的方案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例如,在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内的新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时,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从建校之初就派出了专职研发人员与学校深度协作,主动与学校内部团队进行了深入磨合,对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景都形成了一定的洞察,在此基础之上方能确保自身解决方案和其他产品配套,和教育教学场景融合。最终新华三以“云-网-边-端”架构的智慧教育中台为核心,在保障灵活高效的底层技术支撑下,与北京电信、希悦、Classin、现代中庆、可之科技等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构建了全栈式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在消除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线上教学、校园管理和区域教育治理的全场景中。例如,在教学核心场景方面,从备课、授课、测试、练习和教研教学的全流程整合了校园数据,助力学校实现以数据为核心依据的因材施教。“我们很少看到拥有底层技术能力的企业非常愿意跟学校的具体业务做深度结合。而新华三在依托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学校建设中,主动跟教育行业里的合作伙伴进行结合,观察行业场景,探索行业所需的解决方案,并主动调整、串联,这样产生的价值和效果是很大的。”刘慈航表示。
发现教育中的真问题,给管理者真反馈
打造智慧校园要求用数字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但仅有技术力量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找到真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真问题?刘慈航认为,这需要一种反思精神,教育从业者都在反思以往教育环节、教育观念的意义所在,而当大家重新思考清楚这些之后,就能从中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新的价值。
例如,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强调的是管理好,不要乱。但过度的举措本身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认知与发展,是不是一种促进他成长的管理方式?如何在保证学生的自主性与学校的正确管理之间实现平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慎之又慎的。
对此,北大附中在数字化的助力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一方面,在北大附中,学生无疑拥有极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走班的形式让每位学生可以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及未来规划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六大学院能够提供不同培养需求、不同门类的课程,涵盖学生学业的方方面面;八大书院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活动社区,打破传统行政班的限制,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自然也不能落下。比尔盖茨曾在TED演讲中提到,教育系统其实非常需要反馈,但是反馈又非常耗时,通过在管理和教学中应用新技术将一个又一个环节重构并应用,就会积累下老师和学生的数字档案,从而给到教育者对教学互动的新反馈,促进下一步的重构与创新,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系统。但这项工作也考验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魄力与管理能力,正如刘慈航在采访中所提到的,“一个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好的教练,甚至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他们其实是有共性的,都是通过先掌握这个人的完整情况,然后在了解中激发人的动力,最后将其塑造成他独特的样子。从了解到激发,再到塑造,形成教育的良性闭环。”